天赋才干网专家团队怀着最恭敬和感恩的心,特别向各位用户、好友和网民朋友们,推荐台湾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吴静吉先生的《青年的四个大梦》,这是每个青年朋友最值得了解、也最值得构建的四个大梦,可以引领每个青年朋友赢取最辉煌的人生!

第一个大梦想:寻求人生价值

"人生以服务为目的。"-- 孙中山 

人生的第一个大梦是"一个人希望自己成年时,在成人的世界中将扮演一个人什么样的角色,要做什么样的人。"也就是说"人生追求的价值是什么"。 

有些人也许觉得自己心中并无大志,只希望做个平平凡凡的人,到时候自然地结婚生子。有了孩子嘛!自然就变成了父母亲。一切顺水推舟,反正"船到桥头自然直",这并非什么"大梦"呀!当然,任何人都应该有自由选择其生活方式及生活的价值权利。其实,愿意"平凡"过一生,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态度,这便是一种抉择,经过选择的理想就是"大梦"。 

一个人总是要了解自己,希望将来自己在社会的地位何如?扮演何种角色?人生在世所为为何?对于这个"大梦"有的人可能很具体,有的人很不具体。有的人好高鹜远,眼高手低;而有的人却妄自菲薄,扮演著低于自己能力的角色。 

比如说: 

有些人想成为诺贝尔奖的得主。 

有些人想做个音乐家。 

有些人不管做什么,只要人家敬慕他,走在街上有人注意他就满足了。 

有些人想要做歌星、明星。 

有些人只要在深山裡做个尽职的小学教员。 

第一个大梦并不是职业的问题,而是一个人"生命的目标"、"生活的目标"。它是对未来拟定蓝图,作个计画,对人生做一个统筹,做一个肯定,抉择自己一生做个什么样的人。

在中国知名度不高、但在西方已是家喻户晓的1953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哲,决定以服务人群为他生活的目标。虽然做一个牧师、一个教师也可以服务人群,然而,他最后决定以医生的身分完成他的第一个大梦。美国诗人佛洛斯特(Robert Frost)在大学读书时,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知道他将来要做什么。什么样的偶然机会呢?有一天,他的老师指定他们去找雪莱(Percy Bysshe Shelley)的诗,他看了很感动。"啊!这个东西是我所要的。"他觉得自己跟它是心心相印,一见钟情。于是他不但找了指定的读物,还找遍了整个图书室的英诗。在读了雪莱、济慈(John Keats)等人的诗集后,越读越觉得"诗"才是他一生所要的。 

那时候的佛洛斯特很孤独,别的大学生喜欢参加许多活动,然而他并非如此,他不活跃。就在他彷徨孤独时,诗给了他很大的力量。他常常一个人在桥下读诗,别人问他:"你在看什么?"他说:"我在嚼树根。"就是这个年龄他肯定自己要做个诗人。 

佛洛斯特寻求的人生价值是诗的创作生活,是属于美感的范畴;而史怀哲寻求的人生价值是服务人群,比较属于善的范畴,二者都是在实现自我的潜能。我们也常听人说,人生的目的不外乎"名"、"利"或者"权"。这些"名"、"利"、"权"并不具人生的终极价值,而只具有"工具"的价值,追求真善美的自我实现才具有终极价值的意义。名、利、权固然可以做为服务人群、领导国家等等的工具,但这也如同炸弹一样,处之不慎则易害人害己。也有人说人生的目的在求温饱,那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人生无大志。

人的潜能无限,无论是求真、求善、求美,各方面的潜能都是无限的。我们追求人生的价值,当然必先求得温饱,但人生尚需更上一层楼--实现个人的潜能。 

第二个大梦想:寻求一位良师益友

"我独不愿万户侯,惟愿一识苏徐州。"--秦观 

青年人在追求人生价值的历程中,由于外在世界并不清楚,而经验也有限。他很需要一位成人帮助他,提供资料让他选择,在必要时给予鼓励,倾听他的诉苦,分享他的希望。这个人就是平常我们所谓的"导师"。这位导师,他很可能只是青年人的"人师",而不是"经师"。青年人在决定生活目标之后,他就需要一位"经师"。这位经师也就是在本行内可以做为楷模的对象。最佳的情况当然是集"人师"、"经师"于一身。这样的人都可以叫做师父、师兄、师姊,英文字是mentor

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李文逊做个一项研究,他发现一个人在17岁至33岁这段期间,能否获得这样一位良师益友,对未来影响很大。这样的事实,在文艺界、学术界可说是不胜枚举。 

有学者专门研究了美国大型企业一千多位高级主管的成功经历,结果发现这些高级主管年轻时,尤其是开始就业的前五年,有无良师益友对其事业影响很大,有则成功机会大,速度快;无则成功机会小,速度也较慢。

那么,为什么青年人需要良师益友呢? 

小时候,我们把父母当成万能的。到了青年阶段,发现知识广泛,世界庞大,需要父母以外的成人做为学习的楷模,或是理想的导师。我们也可称这个人为"心理上的父母"。有了良好的楷模,可以免去许许多多不必要的摸索。楷模是最好的人力资源。中国人所谓"名师出高徒"、"青出于蓝而胜于蓝"便是在说明一个导师的重要性。 

这位导师可能是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人物,也可能只是传记、书本或是其他方面间接接触到的人物。一九七八年诺贝尔奖得主雅娄(Dr. R. S. Yalow)在她念高中时,想做个贤妻良母,也很想成为一个女科学家。然而,那时候的美国,一个女学生要成为出色的科学家,已经不太可能,更何况又要家庭与事业兼顾。她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,读到了居里夫人的传记,从此她便以居里夫人为楷模。雅娄这种以居里夫人为楷模便是间接透过传记的。 

在我国文学史、艺术史上,这样的例子也很多。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对陶渊明的景仰与模仿,就是透过间接的接触,他们不可能面对面的促膝而谈。然而,同时代的另一大诗人秦观却能直接以苏东坡的言行为表率。他的作品中曾有"我独不愿万户侯,惟愿一识苏徐州"的诗句。

前面提到的美国诗人佛洛斯特,他想像中的间接心仪的导师是雪莱。而直接帮助他,鼓励他的是华德兄妹(William Hayes Ward &Susan Hayes Ward)。这两位兄妹在佛洛斯特二十岁生日前,决定发表他的诗作《我的蝴蝶》(My Butterfly),并且写信鼓励他,赞扬他,使佛洛斯特肯定了自己写诗的目标和能力。 
 

天涯何处无良师,一个青年人在寻求人生价值时,可以多方面的接触良师益友,传记未尝不是寻求的资源。学校、工作环境中也是有效的资源。真的做到了"与君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",那真是人生一大乐事。 

第三个大梦想:寻求终身的职业或事业

"劝诸君立志,是要做大事,不要做大官。什么事叫做大事呢?大概地说,无论哪一件事,只要从头至尾彻底做成功,便是大事。"--孙中山(对广州岭南大学学生演讲词)
 

人生的终极价值在实现自我的潜能,如果一个青年人决定以服务人群为人生价值,他要透过什么样的工作或职业服务人群呢?广义的说,做好任何一种合情、合理、合法的工作或职业都是服务人群。然而,狭义来说,服务人群可以说是助人关系的工作,而助人关系的工作包括:社工、辅导员、传教士、医生、护士等等。史怀哲到三十岁才决定以医生的身分到非洲去从事服务人群的工作。寻求一种职业,事实上,也是获得基本生活的保障。美国诗人史蒂芬斯(Wallas Stevens)就是以保险业为工作。佛洛斯特早年曾经做过工人、教师、农民。虽然教师是个好职业,而他在三十八岁时却放弃了这样的职业,而将全部的时间、精神从事诗的创作。从这时候起,佛洛斯特可说是将第一梦和第三梦合而为一。

一个人到了18岁高中毕业时,如果不升学的话,就需要工作来满足自己生活的基本需要。这是人基本安全感的满足。如果毕业了两、三年还未找到工作,或是大学毕业后半年、一年还未找到工作,那简直没法与人说话。"啊!最近在找了","我爸爸跟我说,他有一个关系……","我姐夫在贸易公司,他正在帮我找个工作……",没找到工作似乎觉得没脸见同学、朋友、感觉很不安,自己也觉得窝囊,逐渐开始失去信心。这种感觉会很自然产生,所以寻求职业是很重要的事情。 

在国内,升学与就业常是连在一起的。为什么要升学呢?最近美国做了一个研究,研究大一学生为什么要读大学,结果发现大部份的大一学生是为了找一个比较好的工作。平常我们以为上大学的目的是在求知、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。事实并不然,多数还是为了找一份比较好的职业。这种想法在今天考大学的学子中,应该是很普遍的。
 

很多人在寻求职业,或是读书时有很多的犹豫。比如说考大学这件事,很多人在升高二时,为了读文科、理科而发愁。考上大学后,如果考上名牌大学还容易接受,如果不是名牌大学而是其他的二本、三本甚至专科、高职学校,在比上不足,比下有余的情况下,也就半推半就地进了大学之门。接著便开始犹豫了。大一的时候,便考虑要不要重考?要不要转系?或者将来打算如何?这种现象的产生,可能是因为他对成人世界里每一行业所需的准备和才能,以及将来可能得到的报酬等并不很清楚。甚至于对自己为什么要读文科、理科、商科、医科等专业也不清楚。而前面所提到做导师的人,可能也没有提供足够有效的资料给青年人参考。 

第四个大梦想:爱和被爱

"关关睢鸠,在河之洲;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"--《诗经.关睢》 
 

青年人最大的欲望之一,是渴望爱情和亲密友谊,需要找一个人可以"同甘共苦"。这个人就是平常书签、卡片上所谓的"For Someone Special",这是特殊的一个人。由于青年时期性意识的觉醒,往往会夸张两性之间的爱情,而忽略了友谊的部分。如果能够强调男女之间的友谊成分、伙伴关系,而不过分夸张爱情,那么年轻人就有更多的机会从实际交往中,了解并寻求一位终身伴侣。 

一个年轻人有了固定工作,肯定了人生价值后,便会自然而然地考虑到成家、结婚的问题。这时,亲密伴侣的寻求,可能就是将来结婚的对象。 

一位亲密的伴侣需要互相喜欢,也要能彼此产生爱情。喜欢一个人是对他(她)有好的评价,尊重他并对他(她)有信心,而且彼此间某些地方有共同相似之处。而爱情是指能关怀对方,愿意为对方设想,彼此感觉亲密,而互相思念不已。思念、奉献、亲密是爱情最核心的要素。 

在中学或大学时期,或者说在成家立业之前,能有一位刎颈之交、肝胆相见的朋友是非常重要的。就深度友谊关系来看,有亲密的朋友,同性或异性的都很重要。然而,无论友谊和爱情都需要两厢情愿,心心相印,毕竟这是两者之间的事。

(本网页内容摘自吴静吉先生的《青年的四个大梦》,在此谨致以最崇高的谢意!)